Abstract – Circle | 抽象世界的圓

抽象世界的圓線面,如何組成表達的遊樂場(1) - 圓

抽象的起源於拉丁語中的 "abstrahere," 原意是「遠離」。

我們總是或抱怨或質疑抽象表達的「看不懂」。相比於具象表達的確定性,我們面對抽象的拒絕往往來自於自身:對於需要把自身的內在感受投入其中才能彌補的不確定性,抽象的「無物,無體,無形」更需要審視自我的勇氣。

所以不論是創作者還是接受者,欣賞或表達抽象的前提是瞭解抽象與我們自身的關係是什麼。用最簡潔的畫面表達人類最基本的感情,幾何圖形引我們進入純粹的感受和傳達。

故而我們從此開始,看看抽象世界的圓線面,如何組成表達的遊樂場。

作為展現內心情感和認知的方式之一,「圓」應該是人類最悠久的抽象符號之一。原始社會把圓作為太陽的崇高力量頂禮膜拜;宗教中以圓作為地球的象徵,同時也代表著生命,死亡與重生的輪回。圓作為一種「完美的精神力量」象徵,成為人類表達自己內心希望的標誌。

如果說圓作為符號,其本身就被賦予了一層具象的含義。直到上個世紀初,抽象表達真正與社會變動和精神訴求相關,成為一種純粹的工具來傳遞藝術家的意志。我們不僅思考,脫離生命層面的追求,圓與個體真正的關係是什麼?

圓,空間,人:張力圓,空間,人:張力 //
Circles,Circles, Space,Space, People:People: tensiontension

圓與球是同一個形體在二維和三維空間的不同表現。宇宙中的法則總是在冥冥中影響我們的認知。在伽利略還未用望遠鏡探測到眾多恆星,和相互運轉的衛星,我們已然不知覺用圓來表達物體之間向內向外的張力。俄羅斯藝術家 Kandinsky 被視為抽象藝術的開拓者,他把這種張力視為藝術作品應表現的內容與溝通。"The contents of a piece of art are the sum of his tensions." 當他第一次把圓作為一種純抽象的表達時,如何在同一形態的幾何體中規劃出一種視覺的動感,圓所代表的正是這種完美幾何圖形在平衡和偏向的微妙拉扯中,形成的視覺張力,二維畫面中創造「靜而不靜」的動態。

"The circle is the synthesis of the greatest oppositions. It combines the concentric and the exocentric in a single form, and in balance."

-- Wassily Kandinsky,1923

模糊與節奏模糊與節奏 //
AmbiguityAmbiguity withwith RhythmRhythm

從中心點出發,繞半徑的一周形成的封閉圖形為圓。作為一種基礎幾何形體,圓的形狀本體具有和諧性和擴展性。如果說太陽作為唯一的圓是眾生仰望的力量,那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,隨著大眾媒體和資本全球化的衍生,同一的意識形態大量灌注到個體中,一邊是認知大量被同質化,另一邊是尋求文化和政治身份的需求,處於兩者的相互碰撞下,圓的幾何特性表達了獨特性和相同性如何共存與相融。

Damien Hirst長達十年的 "Spot Painting" 系列中,他把圓作為純粹的載體,去展現我們與所處環境之間的一種戲虐關係。Damien甚至嚴格制定了一套如何畫出「完美重復」圖像的清晰規律:

• 每張畫中的所有圓點都應同一尺寸。
• 每個點之間的距離應與圓點本身的直徑一致 — 展現和諧。
• 每個圓點的顏色都不相同 — 展現非和諧 (人類悖論:每個人都是同樣獨一無二的)。
• 顏色的排布必須是隨機的。

在他的圓點畫里,所有人類介入的痕跡都被抹除,所有的圓都像是機械的產物:不斷重復,不斷擴展和永續地無限生產。至於後期面對大眾指責這些圓多為助理所畫,Damien應是不甚在意,畢竟在創造之初他已經把這個作品定位於「出自像機器一樣繪畫的人類之手」,是否為自藝術家親手所畫已經不重要,甚至對藝術本身對自我複製,成為了藝術作品的另一層含義。

「一方面,圓點畫是一出『戲中戲』(mise-en-abyme),是無限表面化與可能性的悖論。另一方面,它們是這出『現場戲』(mise-en-scene)的背景。藝術恰恰發生在你站著的位置。」

-- Damien Hirst

個體與集體:重復,擴展和無限個體與集體:重復,擴展和無限 //
UniqueUnique withwith similar:similar: repeat,repeat, expandexpand andand infiniteinfinite

2016 年,Tate美術館的重新設計了自己的logo,來回應 "Look again, Think again" 的經營理念。

這個由340個不同大小的圓,和感光的差異性所組成的logo,降低了對標誌的識別性需求,而更關注與品牌理念的契合和與受眾的互動。步入千禧年後,互聯網與技術的普及,對不確定性的接受度越來越低。而與此背道而馳的是,當代社會中對於多元性和包容度的強烈渴望,已經成為一種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需求。

在設計的應用中,模糊性(Ambiguity)被視為「更能鼓勵受眾和系統互動」的方式。牛津詞典中對模糊性的定義甚為有趣:具有可被多種方式解釋的特質,不確定性(The quality of being open to more than one interpretation; inexactness)。這種模糊性在「是什麼」和「可能是什麼」之間徘徊,用設計者的話說,「你可以隨意按下一個按鈕,把這個logo轉變成一段代碼,一串數字,或任何適合推廣和倡議的內容。」

雖然有聲音質疑這個設計近距離觀看的識別度,但是不可否認看著靜態Logo,我們已經能夠腦補出一片光影閃爍,群星匯聚的動態。「圓」作為幾何圖形,在當代的特點也在於此。與Digital化和技術的強相關性,「圓」(circle)或者是「點」(spot)承接了這些技術性的視覺特點,形成新的二維世界的視覺語言。成為「在任何平台都可以適應的自信表達方式」。

《抽象遊樂場(2)- 線篇》預告:

簡潔的線如何組成一種強有力的視覺語言節奏,來影響我們的閱讀和表達的。而我們的想象空間又是如何在線的引導下,進入更多維的思考空間。

‍Reference

1. https://fabianmoronzirfas.me/gestalten-in-code/projects/Vassily-Kandinsky/
2. https://alvalyn.com/create-better-design-abstraction/
3. http://www.qdaily.com/articles/28447.html
4. http://www.randian-online.com/Zh/np_feature/paint-spotting-a-Damien-Hirst-primer/
5. https://beyondern.com/blogs/artist/Damien-hirst
6. http://www.damienhirst.com/texts1/series/spots
7. https://medium.com/leading-service-design/ambiguity-and-design-35e1982e855e
8. William W. Gaver, Jacob Beaver, and Steve Benford. 2003. Ambiguity as a resource for design.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(CHI '03). ACM, New York, NY, USA, 233-240.
9. https://www.designweek.co.uk/issues/20-26-june-2016/tate-galleries-reveals-evolving-logo-diverse-audience/

Words by Emma Wang

Leave a Reply

Back to top